在上海的日子里,李牧每日都在思索着如何在这乱世中为自已、为国家谋得更多的生机。
青霉素生意在这一年的丰厚利润让他看到了商机,也让他意识到,随着战争阴云的逐渐逼近,青霉素的需求将会呈井喷式增长,价格也必然会飙升到天价。
大量的青霉素供应,必须要有稳定且庞大的生产源头。
于是,李牧回到现代社会,动用各种关系,四处寻找青霉素生产线图纸。
幸运的是,他的岳父从事医药行业,帮他联系上了一位上了年纪的国企退休领导。
这位领导在当年参与三线建设时,曾接触过青霉素药厂图纸,虽然这些图纸如今已过时,被尘封在老厂区的资料室里,但若是李牧需要,花上10万元便可获取。
岳父深知李牧在做生意,也未多问,全力协助他。
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,李牧终于成功拿到了1958年我国青霉素工业化生产线图纸。
图纸到手后,李牧并未急于行动。
他深知,在这复杂的局势下,仅凭自已难以将这份珍贵的图纸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。
深思熟虑后,他决定约见美孚洋行的戴维,谋划一场至关重要的合作。
李牧心中有着宏伟的蓝图,他不仅要开拓美孚洋行的药品业务,成为中国区总代,还要借助美孚的资源,达成军火买卖的目的。
与戴维的会面在一间安静的茶室中展开。
李牧开门见山地将青霉素生产图纸摆在戴维面前,阐述了自已的计划。
戴维看着眼前的图纸,眼中满是惊讶与疑惑。
经过一番深入的商谈,李牧成功说服了戴维,获得了军火买卖的便利条款,还被授予美孚中国区药品总经理的头衔。
戴维好奇地问道:“既然你有青霉素生产线图纸,为什么不自已在中国发展生产,反而要与我合作呢?”
李牧神色凝重,缓缓说道:“戴维先生,中国有句老话叫‘匹夫无罪,怀璧其罪’。
您看看如今的中国,工业积贫积弱,连一间合格的无菌房都难以建造。
更何况,各地军阀割据,贪官污吏横行。
一旦他们知晓我拥有这份图纸,我恐怕性命不保。”
戴维听后,不禁感叹道:“国不知有民,民则不知有国。
李先生,以您的才智,如果愿意前往美国,必定能大展宏图。
我诚挚地邀请您到我国发展。”
李牧坚定地摇了摇头,目光中透露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:“感谢戴维先生的好意,但我是个中国人。
我的祖国正在遭受侵略,哪怕散尽家财,我也要留在这片土地上。
就如同您的国家若遭受侵略,您也会毫不犹豫地参军报国吧。”
戴维对李牧的爱国情怀深感敬佩,诚恳地说:“李先生,若您有任何需要,我定会全力相助,这是我对一位爱国者的敬意。”
李牧点了点头,说道:“我最大的期望,就是麻烦您尽快让青霉素投产。
我仔细研究过这份图纸,以美国先进的医药工业技术能力,使用50立方米发酵罐,装料系数0.8,发酵单位达到40000Uml来计算,一批次产量可达16亿单位,一个月按3批次生产,单条生产线月产量能达到48亿单位左右。
若是100条生产线全部开启,一年的产量就是57600亿单位,换算下来就是7200万瓶80万单位的青霉素。
我只需要您给我提供1000万瓶。
如果条件允许,我后续还会提供头孢菌素类、四环素类等新药品的生产线。
我希望我们携手合作,让人类不再受病痛的折磨,共同建设一个美好的世界。”
戴维沉思片刻,如今是1935年9月,乘船返回美国处理各项事宜,再加上医药验证等流程,最起码需要大半年时间,等再回到上海,估计得到1936年10月了。
但这笔合作的前景十分诱人,他最终还是点头答应:“那就一言为定!”
告别戴维后,李牧心中既有期待又有担忧。
期待的是,一旦合作成功,青霉素的大量供应不仅能为自已带来巨大的财富,更能在战争中拯救无数生命;担忧的是,在这漫长的等待过程中,局势变幻莫测,不知还会发生多少变故。
但无论如何,他都决心为了自已的目标,为了祖国,坚定地走下去。
接下来的日子里,李牧一边继续在上海经营着自已的生意,维持着表面的平静,一边密切关注着与戴维合作的进展,默默等待着1936年10月的到来,那个或许将改变他命运,也将改变无数人命运的时刻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