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天他动要把自己关在这个房间里,安静的思索近一个时辰,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。
因为李林甫最近炯炯地觑准了一件事情,这件事情是一件很好的机会,他将这件事情来来回回的想了五遍。
在阴暗的光线下,他眼角的皱纹微微上挑,嘴角居然露出一丝令人毛骨悚然的笑意,他忽然从椅子上站了起来,嘴唇在不停的翻动。
他居然在自言自语。
“陛下,严挺之虽然将其前妻休掉,从此次事件可以看出,他们之间还是有私情…”
为了确保他对这个事件的了如指掌和对于任何情况的应答,李林甫竟然将对陛下如何说项在此间密室中反复演练。
李林甫的神情看起来非常专注而严肃,他在推敲琢磨每一句话用什么样的语气,用用什么说辞,甚至采取什么样的神态和姿势他都从头到尾推敲了一遍。
李林甫非常关注这件案子,因为这是一次机会。
案子的经过看起来很寻常,渭州刺史王元琰被人告发贪赃,刺史为四品,按例应由大理寺、御史台、刑部三司会审,大理寺将王元琰捉拿归案,御史台经过核实之后确认贪赃属实,将王元琰下至狱中,张九龄署理此案时一挥而就,嘱咐有司秉公办理。
王元琰之妻曾经是严挺之的前妻,李林甫正是瞧准了这一点,因此才对此案如此关注,就在前日,王妻为了救王元琰去求严挺之,刺史贪污并不是一件大事,严挺之本可以置之不理,但是王妻言说王元琰是有贪污,但是从来没有侵占私田,其中定是被人陷害,严挺之想起王元琰为官一向颇有政绩,加之前妻的恳求,便答应了前妻的请求,严挺之亲自拜访相关官员,询问案情。
李林甫一一将这些瞧在自己的眼中。
李林甫对此案如此关心,是因为他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地方。
王元琰之妻原为中书侍郎严挺之的前妻,而严挺之又是张九龄的得意门生,李林甫便是利用这种微妙的关系进行自己的计划。
第二日,李林甫指使御史台奏书一道,直达皇帝。
除了奏书,还有伏辩五道,揭发严挺之暗中利用职权欲救王元琰的罪责。
李林甫这层微妙的关系看出此案幽微之处,监视王妻的行踪,探查严挺之的行动,威胁受贿官员主动揭发严挺之,最后奏书直达皇帝,这些行动衔接紧密,一气呵成,火候把握恰到好处,李林甫这这些天在思堂的时间并没有白费。
虽然为一件贪渎案,但是李隆基看到奏书的时候,因为牵扯到了朝廷重臣,发觉这并不是一件小事,对于此案李隆基也很的重视觉,次日李隆基在朝堂上议及此事。
李隆基令监察御史宣读弹劾严挺之的奏书,其中还列举除了几位人证,几位大臣听完之后,见皇帝并没有发声,皆默立噤言。
李隆基面带愠色,目光环视了一周,道:“严挺之为朝中重臣,理应当以身作则,枉称他有公正清廉之名,朕没想到他竟然有如此能耐。”
因为太子为储君,以张九龄严挺之等靠科举出身的忠直朝臣皆依圣贤道理,维护太子即是维护国家大义,维护国本,此举使得一些觊觎储位的奸佞之人心怀恨意,维护正义的一方在奸佞之人的眼里变成了必须要清除的障碍。
在李瑁和李林甫的眼中,张九龄严挺之这些朝臣就是太子的党羽,要倾太子之位,当然首先要翦除其党羽。
太子李瑛早已经得知了此案,适当维护朝廷重臣,就是维护自己东宫之位,开口道:“父皇,严挺之为朝中重臣,更应该以身作则,犯下此错,亦是不该,但是严挺之向来勤俭公正,为政勤勉,还请父皇酌情发落。”
李瑛如此说明显实在相互严挺之。
太子相互严挺之,张九龄心中有一丝欣慰,其为君子,怀瑾握瑜,并没有将此案联想至其他方向,但是其为百官之首,并没有轻易进言。
太子李瑛不知道自己已经掉入李林甫的圈套。
“太子殿下,此案证据确凿,严挺之为朝中重臣,更应该为群臣表率,臣以为不能因为其官职较高而有违朝廷法度。”
张九龄也察觉出了一丝不妥,心想:太子这般言语相互严挺之未免太过明显,此案有些幽微之处,我须寻他法转移皇帝的视线。
张九龄出班而立,皱眉道:“陛下,严挺之为朝廷重臣滥用职权,理应重责。
奏书中所言王妻入严府求情,监察御史对王妻的行踪为何如此清楚。”
张九龄知道此事幕后的操纵者是谁,如此说,又将本案引向了另一个方向。
李林甫的眼中闪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,此二人如此说项,正中李林甫的下怀,形势正在想他所预想的情况发展。
监察御史吉温道:“陛下,王妻亲口所说,是王元琰令其请求严挺之减轻自己的罪责。”
“王元琰被捕之后便在天牢之中,此二人如何商议?”
张九龄直指拿此案大做文章的监察御史,监察御史背后便是李林甫。
李林甫道:“右相大人心细如发,此事当然需要刑部进一步核查,但是王元琰贪渎,严挺之利用职权相护这是事实。”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