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御史呢,都是吃干饭的吗?”
“为何不上报此事?”
“是不知道,还是不愿上报。”
朱元璋眼睛一瞪,断声喝道。
在他看来,空白文书盖印,这简直就是贪污腐败的摇篮。
都察院养了那么多御史,一个上奏的都没有。
说明大明的监察官员,一个个都中饱私囊,不愿为朝廷。
是故率先责问御史们。
“启禀陛下,我朝规定,每年各布政司、府、县都要向户部呈送钱粮及财政收支、税款账目。”
“户部与各布政司、府、县的数字须完全相符,分毫不差,才可以结项。
如果有一项不符,整个账册便要被驳回,重新填报,重新盖上地方的印章。”
“各地官员都要到应天府来报送账册。
由于上缴的是实物,(粮食)运输过程中难免有损耗,基本上都会出现账册与实物对不上的现象。”
“因稍有错误就要打回重报,江浙地区尚好,而云贵、两广、晋陕、四川的官员因交通并不便利,往来路途遥远,如果需要发回重造势必耽误相当多的时间。”
“所以前往户部审核的官员便效仿元朝,将备有事先盖过印信的空白书册以备使用。”
都察院御史,颤抖着身子站了出来,唯唯诺诺的解释道。
这玩意儿,已然是官员们心照不宣的不成文规定了。
从元朝就这样做,大明也并未规定不允许这样做啊。
他们自然也不会上报。
并未触犯哪条法律啊。
“只因为来回路上耽搁的时间多,那就大行贪污腐败的方便之门吗?”
“你们何时曾上报过因路途损耗,对不上账目?”
“效仿元朝?不知道元朝是怎么亡的吗?”
朱元璋,大声质问道。
如今,大明收的是实物税,有损耗很正常,就不能提前刨出去?
哪怕依旧差了些,那也完全可以上书,请求豁免。
偏偏要如此,在他看来,这除了官员们想要中饱私囊,别无他用。
说什么来回路途折损,借口,纯属借口。
鬼才知道官员因此贪污了多少民脂民膏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